0593-3309388

logo2.png

logo1.png

logo3.png

中文
景区概况 核心景点 游览安全 景区导览 全景导览 地质科普
当前位置 : 首页 > 景区简介 > 地质科普
地质科普

白水洋鸳鸯溪地貌的形成


白水洋平底基岩河床是河流侵钟作用形成的奇特景观,是十分罕见的天然浅水广场,广场周围还保存许多其它典型的河流侵蚀遗迹,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河流侵蚀作用天然博物馆。


WX20250724-223858@2x.png

纱帽岩(石柱)


由于岩石的节理、裂隙和断层,在它们密集部位,岩石破碎,抗风化侵蚀能力低,流水容易将其侵蚀带走。而节理、裂隙不发育的岩石则留了下来。随着地壳抬升,流水下切,河床下降,在河床中间形成了一个延伸方向与流水平行的石墙。流水的继续下切和侧蚀,最终使石墙缩小成一个孤立石柱,成为名副其实的中流砥柱。


WX20250724-224136@2x.png

跌水

跌水是规模较小的瀑布。由于基岩河床发育有一组北西向的节理,流水沿节理面侵蚀下切,形成了长约40米,高约1米的坡坎,流水在此垂直跌落形成了瀑。

WX20250724-224351@2x.png

节理 

节理,是岩石中的裂隙,是地壳上部岩石中发育最广的一种构造,其特征是两侧的岩石无明显位移。在花岗岩冷却成岩过程中,常发育原生节理现象。图示这条裂隙,属于花岗岩中常见的原生垂直节理。


image.png

水蚀“波痕”


浅水流在流动过程中因与河床磨擦产生与流向垂直的月牙状流水波,由于溪水携带的泥沙量少,对河床的磨蚀作用小,河床的侵蚀作用以流水冲蚀为主。在流水波的期冲蚀下,河床基岩沿流水波波谷侵蚀下凹,形成与流水波相似的水蚀波痕。


image.png


白水洋成因分析


白水洋的形成受火山岩的岩性、产状、地质构造和水动力条件等制约。

构成白水洋河床的岩石——正长斑岩形成于距今1亿年前火山活动,由岩浆在近地表处沿火山岩层面侵入,形成与地面接近平行的板状潜火山岩体,岩石具完整性好、结构均一的特点。

随地壳抬升,河谷下切,正长斑岩体露出地表,产生密集的平行层面的水平节理以及多种方向的垂直节理和裂隙。风化作用、流水侵蚀使其近水平地呈薄片状缓慢剥落,开始形成平底基岩古河床。

自距今约260万年以来,地壳缓慢上升,流水的长期侵蚀下切,使河床下降,河道两侧的古河床抬升形成基座阶地。随后地壳活动相对稳定,白水洋一带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下的极缓慢上升状态,水流下切侵蚀的动能低,仅形成顺流水蚀凹槽、壶穴等,而以拓宽河床的侧蚀为主。此外,仙耙溪、九岭溪二条溪流在这里汇合,水量的增加提高了水流的侧蚀能力,在两溪交汇口及其上、下游,流水的强烈侧蚀造成了宽弧形的凹岸。河床在纵向和横向上沿板状正长斑岩体拓展延伸,形成光滑如镜、宽阔平展的白水洋。


image.png


白水洋古河床

这平整的地面,也许你已看出它与白水洋河床极为相似。其实,这就是白水洋古河床。距今约1万年以来,构造运动使白水洋地区地壳间歇性缓慢上升,古河床随之抬升成为阶地,流水下切形成新河床。如今古河床已高出现代河床1.5m~2m,流水侵蚀作用的巨大威力,由此可一斑。


image.png


仙耙溪基座阶地

为什么仙耙溪一带有一片高出河床的岩石平台?它在地质学上与它上面的沉积物一起称作基座阶地。其实在远古的时候它就是仙耙溪古河床。距今约260万年以来,在构造运动作用下,随着白水洋地区的地壳缓慢上升,流水的长期侵蚀下切使河床下降、宽度缩小,如今仙耙溪河床已低于古河床约1.5 m~2 m,剩下的部分古河床成了一个平坦阶地,你不能不感叹地质作用的神奇威力!



image.png

燕窝岩

燕窝岩为何呈波浪状,下方还有5个弧形凹洞? 这是水流侧蚀形成的波状崖壁及侧蚀洞。地壳运动稳定时期,水流对崖壁侧蚀作⽤增强,使崖壁呈弧形内凹。地壳抬升时,河流下切并对崖壁侧蚀。不同时期流水侧蚀将崖壁侵蚀成波状起伏的“S”形。崖壁下方并列的弧形侧蚀洞,宛若姑娘的裙摆,故亦称“百褶岩”。


image.png


水蚀凹槽

河床上呈梭形的凹槽是怎么形成的?河床的岩石由于受地壳构造运动影响,发育多组不同方向延伸的节理或裂隙,有些节理、裂隙与水流流向一致,受流水长期侵蚀,沿基岩河床节理、裂隙等软弱部位侵蚀下凹,形成梭形的顺流水蚀凹槽。


image.png

彩色河床的成因

受河床形态的控制,河水的流速有变化。相对静水的位置显黄色,其原因是水流携带的含铁质的物质在此沉淀;流速略大的地方显黑色,则可能是有机物质在岩石表面的附着;白色的部位则是流速较大的流水长期冲刷的结果。


image.png


辉绿岩脉

此处脉状的暗绿色岩石为辉绿岩,是基性岩浆(SiO2 含量45~52%)沿岩石裂隙贯入冷却形成的岩石,岩脉宽约6米。其与正长斑岩的接触面为锯齿状,局部的柱状节理是岩浆冷凝时形成的。河床上的辉绿岩脉被流水侵蚀下凹,形成凹槽。


image.png


沙滩的形成

沙滩为水流、波浪堆积作用形成的堆积地貌。此处沙滩的形成原因是:上游的流水携带的泥沙质物质经河床转弯处,由于弯外侧流速快,冲蚀强烈,泥沙不易沉积,相反内侧流速较慢,泥沙容易淤积,久而久之泥沙越积越多就形成了沙滩。


image.png


鸳鸯溪深切峡谷

鸳鸯溪峡谷全长18千米,水位落差达300余米宽处数十米,窄处不足2米集溪、瀑、潭、峰、岩、洞、林于一体,既清幽险峻又气势磅礴的火山岩深切峡谷溪流景观。


image.png

基岩

是陆壳表层风化层之下的完整的岩石,包含埋藏于土壤表层之下未经风化的岩体和出露于地表的岩体,露出地表的基岩称为露头。


image.png

弧壁凹槽

此处河床呈具有弧形槽壁的凹槽状,经研究推测此处原为五个连续的壶穴,被河水再进一步侵蚀,壶穴相互连通而成。

image.png


这里的岩石为什么会形成孔洞?

崖壁上密集分布,近于顺层分布的小洞穴,洞穴直径一般小于10厘米〜20厘米。多由崖壁经流水侵蚀,火山岩中的集块、角砾等碎屑物脱落或钙质流失形成的,貌似蜂窝。


image.png

节理崩塌,风化形成的凹洞

由于流纹岩发育走向北东、北西的节理和裂隙,将岩石切割得支离破碎。经风化剥蚀以及崖壁上沿节理、裂隙渗透的流水侵蚀,崖石沿节理及层理风化成细小的碎块并层层剥落,逐渐向内凹入形成凹洞。


image.png

火山喷发韵律

火山在活动过程中其喷出的物质组分、喷发强度及活动方式等一系列有规律的变化构成了火山喷发韵律性。在这里的崖壁上你还可清晰看到由厚薄不同的流纹岩、集块岩、熔结凝灰岩、石泡流纹岩等有规律地重复出现,反映了当时火山的喷发韵律。


image.png

水蚀平台

因流水对河床的下切侵蚀和侧向侵蚀,使河床高程逐渐降低,形态也有改变。在地壳运动稳定时期,水流缓慢侵蚀,形成平整的基岩河床。地壳抬升时,河流侵蚀下切形成新的河床,原先的河床上升成了如今平整的水蚀平台。


COPYRIGHT ©2024 YYX.COM.CN  屏南圣阳鸳鸯溪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

公司地址:屏南县国宝路223号白水洋旅游集团办公大楼 

游客服务热线:0593-3309388

备案号:闽ICP备11012689号-1

官方微信购票
官方微信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