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行柏源

时间:2017-06-09 08:17  作者:甘胡柳    

屏南柏源。经典的田园风光,延续千百年的农耕文化,让人总是想走近她,去踏实收心,去亲近土地,去觅得乡愁……

——作者手记


        柏源村位于屏南县西南部,一条宽阔的柏源溪,将村庄与大部分耕地隔开,站在粉墙黛瓦的民居前,隔岸眺望过去,对面那山,不是一座简单的连绵大山,它经历数代先民的精耕细作,从山坡上开出五千余亩的梯田,两条山脊,沿着山体曲线雄浑大气地划出三垄的梯田,自古称为“三条洋”。它们从前是当地村民主要的耕地,如今兼作柏源村农耕文化的实景展示。

        清明过后,经过雨水的浸润,田里就畜满了水,亮汪汪的,正是朱熹笔下的情景:“半亩方塘一鉴开,天光云影共徘徊”。这时节的水田里,既没有碧绿的秧苗,也没有金黄的稻浪,而经过上一茬耕种的收获,田野空了,裸露出被荒草包裹着的田埂。

        如果田埂没整好,梯田有可能渗漏水,田埂上的杂草也会与田里的稻苗争夺阳光和养分,只有把田埂做结实了,其后的春耕夏耘才好开展。于是这个时节,农家人顾不得天寒水冷,纷纷带着锄头、耪刀,来到田埂上。

        我们来柏源看梯田时,正好见到几个上了年纪的老农,赤着脚站在田埂边,湿漉漉的泥浆糊住了裤脚,他们用长柄耪刀把田埂两侧的杂草皮削去,再用锄头把新翻的田泥勾上来,顺势一使力,将深度睡眠的泥土翻了个身,依次“糊”在田埂上,身随步转,唰唰唰唰,几个连贯动作,就把刚刚糊上来的田泥刮平、抹光,一条条崭新的田埂,精神抖擞地站立在山野田垄之间,沿着丘陵地形蜿蜒起伏,在山坡山划出一道道流畅的弧线。

        有人为了取景拍摄,一脚踩进了新糊的田埂,双脚陷进松软的泥土。旁边的老农见了,停下手中的活,善意地笑着。他体谅这些年轻人的不谙农事。

人就问他:为什么这么大年纪了,还要劳作?


        老人一下子打开了话闸子,他说儿孙们都进城了,家里留下老两口,儿孙们三番五次要他进城住,说种啥地啊,有吃有喝的,只要有钱,啥都能买到。他都不肯,他就是舍不得撂下那些地。他说:这地啊,我种了一辈子,跟人一样,有感情了,我一走进田地,捏起锄头把,就想起祖祖辈辈都是从这地里讨食,心里就踏实啊!我们是不缺吃喝,但地荒了咋弄?地荒了,再种熟,就难了,好比人心,心一野,还能收回来吗?人误地一天,地误人一年,所以,地,一天都不能耽误呢!

        他手中不停挥动着锄头,同时,对我们描述起从前稻浪翻滚,人声鼎沸的场景。想起过去,年轻人都心怀土地,操着“田园日日管”的心,思想单纯,人生质朴,而如今孩子们向往都市,不知节气何用,不问农事何为,这也让人伤心啊……

        述说往事的时候,还是会找出一些物事来印证的,他指着柏源溪对岸给大家看,只见上下两座大桥之间,横斜着两条碓坝。大约是因为柏源溪水量丰沛,水流湍急,在人力有限的施工条件下,从前的劳动人民创造了斜拦水坝的方法,既达到了将水拦向指定的碓房的目的,又有效地避开洪水对堤坝的冲击。他介绍说,上碓坝的东侧有一座叫作观音亭的石碓,下碓坝东侧叫堡里碓,既灌溉了下游的田,又可以通过水力带动来碓米。在民以食为天的传统概念里,碾米的磨盘常转,就是代表了丰衣足食。那些遗留下来的巨大石磨盘,曾经旋转出多少丰收的喜悦!

        这条梯田中条石铺成的甬道用料考究,几百年来被行人的脚板踩得光滑油亮,它不是一条普通的田间小道,这是通往旧村“乌石下”的道路,它曲折蜿蜒,村人称作“南蛇路”。这里的村民多数姓苏,他们的祖先最早落脚在这田洋边的乌石下。后来他们的先祖有次发觉到,家里的几只母鸭,老是游到对岸去生蛋,于是就跟踪到对岸观察,发现东岸平坦和缓,更适合居住。想想也是啊,这乌石下处在山腰上,农人每天空手下坡去劳作,而挑回来的柴草和稻谷,尽是上坡,特别费力气,“鸭母都懂得寻找乐土,这人怎么还没有鸭子聪明呀!”先人慨叹。于是就搬迁到河对岸,而且在当初母鸭产蛋的窝地上盖起了苏氏宗祠。这一迁,就繁衍出一个大村,苏家兴旺发达了起来,祖辈农耕致富,就买田置地,而有了更多的地,又农耕致富,再买田置地,这样循环往复,就出了不少财主。柏源村的盛况在晚清时期富达颠峰,在古田、南平、本县张地和岑洋、高溪、三保、长桥、罗沙洋等地均有庄厝,时人慨叹某家劳力之盛况,说有一家苏氏七兄弟,个个身强力壮,能耕善猎,老大的锄头,一口气能连起七坯土,做出长达一丈的田埂;又有一家,一十八把锄头落田,意即一家有十八个劳动力。等等。

        富而思贵,乡村不断培养读书致仕,开启了耕读之风,柏源村出了不少秀才、贡生和当今许多名流。而固守当地的人们,在一方方水田的砚台里,他们握紧这柄叫锄头的笔,像搅动墨汁一样地搅动着泥水,锄头锐利的笔锋深扎进泥土……就这样横竖折捺撇地挥写着,一直在续写着“耕读致富”。

        曾经,我们是多么熟悉稻田环绕的村庄啊!从溶田、犁田到插秧,从水稻扬花、吐穗到成熟,一天天、一年年,稻田一直陪着我们成长。可以想见,柏源人日日隔河仰望,对着绵延梯田这一幅壮锦,看着它春来转绿,秋至渐黄,闻着稻香醒来,听着蛙鸣入睡,是多么的踏实和安逸?

  乡愁何处觅?春风拂面的时候,邀您去柏源看梯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