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忆千层底

时间:2017-08-15 09:06  作者:admin    

我最理想的晚年生活应该是这样的:穿一双舒适、温暖的布鞋子,悠闲的穿梭于大街小巷,一碗刚从田园里摘下的青菜、一碗刚冒着热气腾腾的豆腐,再加以一碗浅浅的粥,过这样的日子足矣。
 
记忆千层底 那座土墙黑瓦的大厝住着我的爷爷、我的父亲、我的母亲。我就在那座大厝里出生。大厝住着七八户人家、我的大伯、婶娘、大哥、大嫂……那时的大厝很热闹、充满浓浓的人情味,我记忆中的千层底就从这里娓娓道来…… 莲花嫂是我们这厝里纳鞋底最厉害的,按家乡的方言,我们习惯把制作千层底,叫做纳鞋底。莲花嫂人虽长得矮胖,但那双手却是这厝里最灵巧的、她纳的鞋底针脚平整、扎实、她做的布鞋穿在脚上,既厚实,又耐看。所以这方圆几百里的小镇上,她做的布鞋可是独领风骚。 一米温暖的阳光正透过黑黑的屋檐,明亮的光照在莲花嫂那双细长的手上,只见她麻利从那个红漆色的木柜里翻出几件旧长裳用手撕开,接着把布铺平,一层又一层重叠、铺平,又抹上一层又一层白白的米糊,那些被撕开的布就这样一层又一层,层层粘起来,大约粘十层左右,莲花嫂就把这些铺平、重叠的布放在屋外的太阳底下晾,晾干后就开始按照各人脚的尺码大小剪鞋样。
 
莲花嫂告诉我,千层底鞋的制作,要经过七道工序。且每道工序是环环相扣,要极其认真、谨慎。袼褙,是千层底的第一道工序,即把布一层层粘贴在一起,贴至约1.5毫米,烘干成布板俗称“打袼褙”。袼褙完就开始切底(把袼褙切成一片片的鞋底),切底完就开始包边,每片鞋底用新的白布条包上四边。接着把包边后的鞋底料八、九层粘在一起,粘合后的鞋底用麻绳沿四边缝合,这道工序决定着鞋的式样强度,因而是七道工序中的重要一环。圈底后,接着开始纳底,真正的纳鞋底就是从这里开始,用麻绳缝制鞋底,要求每平方寸鞋底纳81针以上。麻绳粗、针孔细,制作时要用手勒得紧,针码还得分布均匀。做完这六道工序后,最后就是槌底,把纳好的鞋底经热水浸泡及热闷后,用铁锤槌平。槌时要靠模板加工,不能走样。一双千层底就是在这样极其复杂的工序中艰难诞生。 莲花嫂纳鞋底的时候,我就搬来一把小木凳,极其认真、而又规矩的坐在她的旁边全神贯注的看,记忆中那时大约八、九岁吧,那样的年龄正是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、探索的年纪。“阿妹子哟,你看好了,这纳鞋底呀,心要静、眼要尖、手要稳 ……”莲花嫂一边手拿锥子,一边总在我的耳边咐上这句,其实她是在传授我纳鞋底的秘籍,可当年年幼,只是对这新鲜的事物感到好奇,只想探个究竟——为什么会这样?我就坐在她的旁边瞪着眼、傻傻的看,莲花嫂那双纤细的手呀就在阳光下飞舞。那时的大厝热闹极了,有织布机咔吱咔吱的响声,有女人们的谈笑声,年幼的孩子就在厅堂里跑来跑去,嬉戏玩耍。 
那些未出嫁的大姑娘经常围在莲花嫂的身旁,她们是来向莲花嫂取经的,当然不是为自己纳千层底,她们有自己的小心思——为自己的心上人做一双温暖的布鞋子,所以常常是醉翁之意不在酒,每次总要找个理由搪塞;有时说为家里的父亲纳鞋底、有时又说给家里的兄长纳鞋底。而其间的故事,只有她自己最清楚。那个年代,男女恋爱,书信是传情之物,当然这布鞋也成了传情之物。为了给心上人缝制一双布鞋子,大姑娘们可是费尽心思,趁情郎未注意的时候,偷偷用纸剪下他的鞋样,接着就按他的鞋样,开始一针一线的缝制鞋底。手拿锥子,在灯下挑针引线,那细细密密的针脚呀犹如少女缜密的心思。尽管是初学者,手虽有点生涩、笨拙,但想着心上人能穿上自己亲手缝制的布鞋子,心中充满了浓浓的爱意,那密密麻麻的针线里呀便全是绵绵的情意。 

家乡有这样的习俗,长辈送晚辈外出时,临别时,母亲总会从怀里拿出一双亲手缝制的布鞋,亲手交给出远门的儿子,并总会捎上这句:“儿啊,穿上娘的布鞋,好走四方啊”,一双布鞋把慈母的一片真情演绎的淋漓尽致。我的表哥结婚时,母亲每日必在灯下挑灯纳鞋,线要选上等好的,布要选质地贵的,一针一线的缝制,母亲总是一丝不苟,那是母亲为新婚的表哥亲手缝制的一双布鞋,缕缕千针万线,含的是长辈对晚辈深深的祝福。千层底,虽不足千层,但那一针一线用心缝制的温度是任何现代化的机器无可替代的,千层、千层,那层层里是浓浓的爱,那层层里是浓浓的情。 一位作家曾用文字这样描述他的晚年生活:我最理想的晚年生活应该是这样的;穿一双舒适、温暖的布鞋子,悠闲的穿梭于大街小巷,一碗刚从田园里摘下的青菜、一碗刚冒着热气腾腾的豆腐,再加以一碗浅浅的粥,过这样的日子足矣。”一双布鞋也成了作家笔下最贴心、最温暖的向往。在物质、经济日益富足的年代里,人们更追求思想与精神的富足,而一双纯手工的布鞋,它带给你的永远是最平静、最质朴、最有温度的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