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亲竹篾编

时间:2017-08-02 09:01  作者:admin    


一 地处山区的屏南,几乎每个村庄的周边,都会有竹林。山里人深知有耕耘才会有收获,只要得空,就会将自家的竹林打理得齐齐整整。他们深爱着竹林,而竹林,也给予他们无限的馈赠。从餐桌上的竹笋,到可入药的竹叶与竹汁,甚至住的屋子,以及平时的生活用具,也可来自那节节向上的竹杆。扁担、簸箕、箩筐、晒谷席……农家要用的物什,实在太多了。
家里竹林多的人,常常一双巧手、一把刀地在竹子间游走,经年累月,有的人便无师自通地弄出了自己想要的竹器。也有的人看到农家对竹具的需求量大,便想着,若做得好,不仅可以解决自家的竹用具,或许还可以帮需要的家庭做竹编,挣点零花钱来贴补家用。于是,便精益求精地去拜师学下这门手艺,成为竹编师傅。竹编工艺在民间,也被称为“做竹”。一双粗糙的手,在细细的一挑一压中,编出一个又一个经纬交织的世界。这个饱含匠心与爱心的竹编世界,且让我说给你听……
 
农家人讲究的是实用,所以,竹编始于粗丝工艺,后来提升的细丝工艺,则多为观赏。你别看它所属的类别里有个“粗”字,活儿却极为细致。“将毛竹剖劈成篾片或篾丝,并编织成各种用具和工艺品的一种手工艺。”概括起来,竹编技艺似乎就这么一句话。但是,其中的工序却复杂得很,需要沉下心来,耐心地、甚至是完全投入地去做。选竹、去节、刮青、破竹、定宽、分层、竹丝过匀刀、刮蔑,到此,从毛竹变成篾丝的备料步骤才算基本完成。接下来的编织,则是长期经验累积出来的娴熟。是的,方圆与尺寸、前进与回头、循环与止步,以及哪里需要绕圈捆扎、哪里需要层叠加固,都在艺人的心里拿捏着。
 
你看,那铺地而编的一大张,是晒谷子用的竹席子;那已站立起来的矮圆柱半成品,是装谷子用的箩;那斜靠在墙角的成品,是晒番薯米的竹帘;那个叫不出形状的是簸箕;那两个同为圆形,密织的是竹匾,镂空的为竹筛……

对于山里人来说,这些实用的竹编用具,怎么看怎么亲切。原料来自亲亲的竹林,一靠近,就能闻到那股自然清新的竹香。那些细心编织的花纹,无论横的、竖的还是圆弧形的,看起来简简单单,却又被安排得妥妥帖帖。它们简洁大方又扎实耐用,它们代表了一种原生态的亲切的生活方式,那是农家人喜爱的生活方式。
 
与常用的农家竹具相比,为特别时令而制作的一些竹具,则最是倾注了竹编艺人的心血,也最能体现他们的精湛手艺。一个逢年过节时才拿出来用的竹编果盒,除了器皿的作用,还有一份对美好生活的希冀;一个作为娘家陪嫁物的苎篮,除了给出嫁的女儿存放她喜爱的针线,还寄托着娘家人的祝福。竹编艺人深知其中的含义,所以他们投入了所有的细心和耐心。一挑一压,分毫不差,精美的纹路尽显竹编的芳华,每一步花瓣紧密相连,每一步捆绑都有一份恰到好处的力度,每一丝竹篾都饱含匠心。屏南竹编技艺,就这样代代传承,与竹编技艺有关的故事,也在村里村外竞相传说……
  

二 年过半百的老李,说起一段与竹编有关的姻缘。故事的主人公姓张,家住双溪镇前洋村,祖孙三代都是竹编师傅,因为悟性高、人也勤奋,十五岁便可独当一面。农家所需的竹编用具,因为常用,每隔两三年就要添置或者修补,被请来的做竹师傅,常常在一个家里少则一周,长则待上个把月,这样下来,一个村子往往一待就是大半年。这位张家做竹师傅,年纪虽轻,名气却不小。常被邻近几个村子的人,请到家里去做竹。十六岁这年,他被请到一个叫下七房的村子去,其间,落脚于一个陈姓人家。东家见这个小师傅不仅踏实本分,做活也仔仔细细,非常喜欢。一天,东家待产的妻子临盆生了个女儿,小师傅知道后,便向他道喜。东家便说了句玩笑话:“你若到三十岁还未娶媳妇,我便把小女嫁给你。” 
都说姻缘天定,此话还真不假。转眼十六年过去了,这一年,他又一次被请到下七房村做竹。偶然的一天,在村里碰到当年那个生了个宝贝女儿的东家, “娶媳妇了吧,小孩多大啦?”听到东家的问话,小师傅不好意思地说,“还没有媳妇呢。”原来,年复一年忙着四处游走做竹的小师傅,把自己的终身大事给耽搁了。而当年出生的女婴,如今已是年方十六的大姑娘。就这样,三十二岁的做竹师傅,与东家十六岁女儿的婚事真成了。如今,这位已年近九十的竹编师傅,就是同事老李的岳父。有幸见到这位曾名声在外的老师傅,说起当年事,他依然很有感触地说:“做什么活都要专心啊,这门手艺不仅养活了我的家人,还给我送来媳妇。”老师傅的手艺,依然不减当年,时不时地为女儿女婿捎来精心编做的竹篮、竹枕等,羡煞周边人。对于这位女儿来说,出嫁时陪嫁的苎篮,是父亲亲手做的,那丝丝竹篾里不知倾注了多少父爱,甭提有多暖心了。对这位老师傅而言,在他祖孙三代手中接力的竹编技艺,不仅仅只是生计,还成就了他这一生的好姻缘,自然更是亲又亲。
  

三 去过前洋村数次。有一回,因为在农家避雨,看到这家人的厅里摆放着一整套竹编工具,就聊起了竹编。这才知道,该村曾是远近闻名的竹编村,家家户户都有一两个能做简易竹编的人手,各家的竹具基本上都是自家人编的。但是,能做精细的苎篮、果盒、梳妆盒等难度大的竹编制品,才是他们眼中的师傅。有的家里几代下来都是竹编能手,他们常常半年在外
 
做竹,半年回村农耕。
 
在新时代面前,许多传统工艺或已丢失,或面临危机。所幸,山区多竹林,且竹子生长的速度快,相对而言,竹编成本上升的幅度不大,而且,篮、箩、筐、匾等竹编器具,也仍是农家常用的物什,所以,竹编技艺至今依然在乡间流传。今天,在屏南的许多乡村,还有一批技法娴熟的竹编艺人,他们或许貌不起眼地与你插肩而过,但如果你亲眼见到他们的手艺,就会为之折服。你会在路过的农家,偶遇一两个低头在竹篾世界里,专心编结的大叔或大妈;在一些乡镇,你还会找到一两个有模有样的竹编作坊;在一些古村,村民家里祖上留下来的精美竹编制品,会让你大开眼界;而古老的村落里,山风月夜之下,竹桌、竹椅、竹廊边,闻着竹子的清香,真正融入大自然所带来的惬意和浪漫,更是你意想不到的艳羡与惊叹。